標題:

為甚麼河流的水源源不絕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發問:

為甚麼河流的水源源不絕? 例如逾五千年的黃河和長江寸流不息。

最佳解答:

SImply it is due to water cycle : 圖片參考: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thumb/a/ac/Water_cycle_zh.png/400px-Water_cycle_zh.png 圖片參考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skins-1.5/common/images/magnify-clip.png 水循環 降水:一些空中凝結的水從空中墜下至地面或海面,而下雨則成為最常見的降水現象。當然落雪、落冰雹、霧、雪丸和雪雨也是降水的現象之一。[1]而每年大約有505,000 km3透過降水,這個現象返回陸地或海洋。當中有398,000 km3會返回海洋[2]當中。 植物截留 : 當降水時,未必全部的水份會落到地面或海洋。有一部份的水會被樹林、樹木的葉所欄截,通常這些水會再被蒸發至大氣層中,而只有少數被欄截的水會由樹木降會地面。 溶雪:當雪溶時,則會產生一些逕流。 逕流:這是指水由一處移動至另一處,這包括地面逕流和地底的逕流。 當發生逕流,水會滲入到地底、蒸發入空氣、儲存於湖泊或水庫, 或被人提取作農業用途或作其他用途。 滲透:水由地面流入地底。當水滲入泥土後,會令泥土變得濕潤或變成地下水。[3] 地下水流:水於地下蓄水層或地下水位線以上的空間流動。當被泵、於泉源或最終流回海洋,水是會返回地面。水會在較滲入地面地方海拔低的地方返回地面。而因為地心吸力或由地心吸力所產生的壓力關係,地下水會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流動或是補充,所以地下水會存於地下蓄水層一段非常長的時間。 蒸發:指當水由地面或大量的水中轉變成氣態即水蒸氣返會大氣層[4],而此過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來自太陽。蒸發往往涉及植物的蒸騰作用,但整體上仍然會把它們計算為蒸散量。在大氣層中,大約百份之九十的水份是來自蒸發,而另外的百份之十是來自植物的蒸騰作用。年總蒸發量大約是 505,000 km3,其中 434,000 km3是蒸發自海洋[5]的。 昇華:指固態水即冰或雪直接轉變成氣態即水蒸氣[6]。 移流:指固態、液態或氣態的水在大氣層中移動。沒有移流,水只會在海洋中被蒸發卻沒有任何水降至陸地。[7] 凝結:指水蒸氣在空氣中轉變成液態的水,從而產生雲和霧[8]。

其他解答:

水分循環 水並不是靜止地儲存在各處,而是非常活躍地變化,改變它的形態,改變它的位置。這些轉變過程令水不斷在地球的表面作循環運動,使水文圈與大氣圈、岩石圈及生物圈互相聯繫起來。 水的運動既然是循環不息,因此可以從不同的環節開始描述;但因水分循環涉及的範圍廣闊,故此分作三部分來說明。 大氣圈與地面之間 地球表面的水,在太陽熱力作用下,不斷通過蒸發作用化為水汽而進入大氣圈,而植物的蒸騰作用,亦不斷給大氣輸送水汽;兩者合稱為蒸發蒸騰作用(evapotranspiration)。進入空中的水汽,被氣流帶到不同的地區,在適當的條件下凝結、累積;初時儲存於雲體中,但終於以降水的形式落到陸地或水體的表面。到達地面的降水,或遲或早,直接或間接地,會被蒸發、蒸騰回到大氣中。 圖片參考:http://ihouse.hkedcity.net/~hm1203/hydrosphere/cycle-atmo.jpg 不少降水會被地面的東西所阻,而不能直接落到地面上,這種作用稱為截流(interception),其中以植物的影響為最大,尤以植物密集地區為然。降水被樹葉、樹枝、花果等所阻截後,部分會直接蒸發進入大氣,部分會留在截流表面。當截流表面的降水積聚較多時,便會沿著枝、莖及樹身向下流動,成為莖流(stemflow),或直接從枝葉等下滴(dripping)。沒有被截流的降水會直接落到地上,稱為直接落下(throughfall)。茂密森林所截流的水量,可佔年降水量的30%。 圖片參考:http://ihouse.hkedcity.net/~hm1203/hydrosphere/cycle-plant.jpg 岩石圈與地面之間 落到陸地表面的降水,部分會被表土吸收,並向下滲入土壤之內;這稱為下滲作用(infiltration)。下滲程度在降水初期較大,因降水前土壤含水量較低;其後逐步遞減,最後趨於穩定。下滲速度和數量,與降水強度和歷時、以及表層物質的疏鬆程度和孔隙度有關。 下滲到表層物質的水分,或儲存其中,然後被植物的根部吸收;或被直接蒸發。水分較多時,則在重力作用下,順著地勢在表層內流動,成為表層流(throughflow)。 當水點沿著岩石的孔隙滲入離地面較深處,便儲存為地下水(ground water),其過程為滲透作用(percolation)。地下水較多時亦會在岩石中流動,成為地下水流。 表層流和地下水流都會直接滲入水體或以泉水形式流出陸地表面。 圖片參考:http://ihouse.hkedcity.net/~hm1203/hydrosphere/cycle-litho.jpg 地面生物、陸地及水體之間 落到水體的降水,或經歷一段時期的儲存,或被蒸發回大氣中。 被截留的降水,部分終於落到陸地表面上,與直接落下的降水匯合。 落到陸地上的降水,除了被蒸發和下滲外,部分會儲存在地面的低窪地方,並開始在地面流動、匯合,形成地表流(overland flow),規模越來越大,並且匯流到河流湖海中。 地面的河流,把從四周收集到的水分,陸續送到湖泊和海洋。 植物及各種水體都是水分的儲存處(storage)。 上述的水分轉化、輸送與交換的過程,便是自然界的水分循環(water cycle)。據估算,海洋上的蒸發量大於降水量,陸地上的降水量大於蒸發量。這樣,在水分循環過程中,海洋多支出的水汽,由陸地徑流來補償;陸地上空水汽不足部分,則由海洋上空的水汽來補充;在全球的範圍內,水分循環便處於平衡狀態。 水分循環是自然界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重要方式之一,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人類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,特別是淡水的供應。 水循環(water cycle或hydrologic cycle) 地表上的水,經過蒸發(evaporation)、蒸散(transpiration)(註1)作用,成為水汽進入大氣中,大氣中的水汽經冷卻,凝結(condensation)成為降水(precipitation)回到地表,完成一個循環,稱為水文循環,一般簡稱為水循環。 註1:蒸散,指植物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,經由莖葉而由氣孔向大氣中擴散的現象。蒸發與蒸散可合稱為蒸發散(evaportranspiration)。 (引自石再添等合著(1998),《地學通論(自然地理概論)》,臺北市: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第287、294頁) 圖片參考:http://biogeo.geo.ntnu.edu.tw/social/lesson6/image6/P6-1.gif 圖6-1 水循環8758B59A7FA1EEA7
arrow
arrow

    dkdqg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